【幼儿园大班语言故事《月亮姑娘做衣裳》原文及教案】一、
《月亮姑娘做衣裳》是一则富有想象力和童趣的语言故事,适合幼儿园大班幼儿阅读。故事通过月亮姑娘不断尝试为自己的“身体”做衣服,却因自身形状变化而屡屡失败,最终明白“事物是不断变化的”这一道理。该故事不仅语言生动、情节有趣,还能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现象,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在教学中,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、提问互动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,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延伸讨论,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。
二、原文节选(部分)
月亮姑娘做衣裳
月亮姑娘想为自己做一件漂亮的衣服。她先找来一位裁缝师傅,裁缝师傅量了量她的身材,说:“你的身子真奇怪,一会儿圆,一会儿扁。”月亮姑娘说:“我就是这样的呀!”
裁缝师傅只好给她做了一件宽松的衣服。可是第二天,月亮姑娘又变瘦了,衣服变得太长了。她又去找裁缝师傅,裁缝师傅说:“你是不是吃得太少了?”月亮姑娘笑着说:“不是,是我每天都在变。”
最后,月亮姑娘明白了:原来她的身体是会变的,所以衣服也总是不合适。
三、教案设计
教学环节 | 内容说明 |
活动名称 | 幼儿园大班语言故事《月亮姑娘做衣裳》 |
活动目标 | 1. 理解故事内容,感受月亮的变化。 2. 学习用简单的语言复述故事。 3. 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。 |
活动准备 | 故事图片、月亮变化图卡、服装道具、PPT课件 |
活动过程 | 1. 导入:展示月亮图片,引发幼儿兴趣。 2. 讲述故事:教师讲述并配合图片讲解。 3. 提问互动:引导幼儿思考月亮为什么变。 4. 角色扮演:让幼儿扮演月亮姑娘和裁缝师傅。 5. 总结:引导幼儿说出月亮变化的道理。 |
延伸活动 | 观察夜晚的月亮,记录其变化;绘画“我心中的月亮”。 |
教学反思 | 教师需注意语言的生动性,鼓励幼儿大胆表达,适时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。 |
四、教学建议
- 语言表达: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,提高语言组织能力。
- 情感教育:引导幼儿理解“事物是不断变化的”,培养科学探究精神。
- 家园共育:建议家长在晚上带孩子一起观察月亮,增强亲子互动。
通过《月亮姑娘做衣裳》这一语言故事的教学,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,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,是一节寓教于乐的优质课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