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昏昃国语辞典】“昏昃”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,但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具有一定的意义。本文将围绕“昏昃”一词进行简要解释,并结合相关词汇进行整理,形成一份简明的“昏昃国语辞典”。
一、词语解释
昏:
本义为日落时分,引申为黑暗、模糊、混乱等含义。在古代常用于描述时间,如“黄昏”、“昏夜”。也用于形容人精神不振,如“昏沉”。
昃(zè):
本义为太阳西斜,指日过中午之后的时间。如“日昃”,即日头偏西之时。也引申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衰退。
昏昃:
合起来,“昏昃”可理解为一天中从傍晚到日落后的时段,也可引申为事物由盛转衰的过程。在古文中,常用来比喻国家或社会由繁荣走向衰败的状态。
二、相关词语与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 出处/用法 |
昏 | hūn | 夜晚;昏暗;糊涂 | 《诗经》:“昏以为期。” |
昃 | zè | 日过中午;日斜 | 《尚书·尧典》:“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。” |
昏昃 | hūn zè | 日暮至夜;事物由盛转衰 | 古文常用以喻国家衰微 |
昏夜 | hūn yè | 黑夜;夜晚 | 《左传》:“昼则有兵,夜则有昏。” |
昃日 | zè rì | 日过中午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臣愿得一日之昏,见陛下。” |
三、总结
“昏昃”虽非现代常用词汇,但在古文和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表现力。它不仅表示时间上的黄昏时刻,更常被赋予象征意义,如国家兴衰、人事变迁等。通过对其相关词汇的梳理,可以看出古人对时间、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状态的深刻观察与表达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昏昃”在诗词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运用,可参考《全唐诗》《资治通鉴》等相关资料。